Z6·尊龙凯时「中国」官方网站

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 ChromeChrome
  • FirefoxFirefox
  • edge新Edge
  • 360极速浏览器360极速浏览器
  • QQ浏览器QQ浏览器

教材建设

《针灸医籍选》课程建设标准

发布时间:2023-03-14 10:48:00 浏览次数: 【字体:

一、课程简介

《针灸医籍选》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古籍能力、提高针灸基础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分析与指导临床实践的能力为主要目的一门课程。它包括医经选、医论选和针灸歌赋、医案选三部分,是介于专业基础课和临床课之间的桥梁课程,是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必修课,是该专业教学的后期提高课。本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理解针灸理论的含义,挖掘针灸临床技术,了解古代针灸学术成就,探讨针灸学术渊源,发展针灸学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案例分析、启发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本课程为考查课,学习成绩评定体系包括形成性和终结性评定两个方面,课程考核均采用百分制评定成绩,形成性评定成绩和终结性评定成绩的比例为4:6。

二、课程定位和性质

本课程性质为介于专业基础课和临床课之间的桥梁课程,为必修考查课。目前定位为一般课程,今后努力建成校级重点课程。

三、课程目标

1.建立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地认识古代针灸理论和方法的形成、演变及其真实含义,掌握古典针灸理论在临床各科的应用,为指导临床服务。同时,也使学生能比较系统地了解古代针灸学术的发展,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阅读古医籍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针灸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分析与指导临床实践的能力。

2.建立能力目标

在授课时逐步培养学生中医针灸临床辨证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运用网络资源获取新知识和相关信息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让学生逐渐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建立态度目标

通过对针灸古籍的学习,学生对针灸的神奇疗效心生向往,激发学生深入探索研究针灸的热情,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

四、内容设计:含重难点,课程特色

本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理解针灸理论的含义,挖掘针灸临床技术,了解古代针灸学术成就,探讨针灸学术渊源,发展针灸学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始终明确课程教学的任务是必要的。具体做法包括教学中突出重点、难点及特色。重点内容为“与针灸理论、临床应用有密切联系及重要指导作用的原文”(参照教学目的要求),难点为“某些深奥原文的理解”(参照教学目的要求),特色为“通过对原文的讲解,让学生全面了解针灸学术的原貌,从更高的角度理解针灸学内容,学习古人的临床思维方式。”

本课程总课时68学时,其中理论课时64学时,网络课时4学时。本课程包括上篇经选、中篇医论选和下篇针灸歌赋、医案选等三大篇章,根据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及特色,选择与针灸理论、临床应用有直接联系的相关篇章原文进行讲解,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帮助学生较全面的了解针灸学术原貌,补充现有专业课程的不足,从更高的角度理解针灸学内容,学习古人的临床思维方式。课时包含理论课时64学时、网络课时4学时。

理论课程安排如下:上篇医经选 41学时(其中概述2学时,《灵枢》文选21学时,《素问》文选12学时,《难经》文选6学时),中篇篇医论选 14学时(其中概述1学时,《针灸甲乙经》)文选3学时,《千金要方》文选4学时,《针灸资生经》文选2学时,《针灸大成》文选4学时)下篇歌赋选、医案选9学时(其中概述1学时,歌赋选4学时,医案选4学时)。具体课时安排见《针灸医籍选》教学大纲。

网络课程的学习安排:由教师规定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几个主题词,学生按照主题词自行上网自主浏览学习相关的内容,并将所学内容整理归纳总结,完成一篇2000字左右的学术论文,作为形成性评价的内容之一。

五、课程资源建设

1.教材建设

参与十三五规划教材及全国精编教材的编写工作,争取在下一次教材改编中本课程骨干教师获副主编资格。

2.网络课程建设

在未来5年中争取完成校级网络课程建设,工作进度安排如下:

2016年3月-2017年12月:完成网络课程相关文字资料的准备上传工作;

2018年3月-2019年12月:完成网络课程相关视频资料的准备及上传工作;

2020年3-12月:进一步完善网络课程。

3.题库建设

在未来2年中争取完成题库建设。

4.课外资源建设

通过网络课程建设,建立课程q群、微信群学习小组等,拓展学生的课外学习资源。

六、教学方法改革

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案例分析、启发讨论、参与式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并加强学生网络课程的学习。

七、教学评价及反馈

1.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1)学习成绩评定体系包括形成性和终结性评定两个方面,课程考核均采用百分制评定成绩,形成性评定成绩和终结性评定成绩的比例为4:6。

(2)形成性评价方案根据教学大纲、课程特点、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等要求制订,包括考核项目、考核方式、评价标准,确定各项目在形成性评定成绩中所占的分值比例等。

(3)本课程的终结性评定指课程授课结束后的考试,考试方式为笔试(闭卷)。

2.集中反馈、个性化反馈

课程考核方案应在每学期第一次上课时由任课教师向学生公布,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做好学生学习记录,并及时反馈。

(1) 学习过程中的反馈

此反馈在学期学习过程中可随时进行,任课教师可通过交谈、网络、调查问卷、邮箱等多种途径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对每位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2)结果反馈

根据《尊龙凯时形成性评价分析与反馈记录表》,对每次考核实施过程中发现的教与学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并做概要式的分析。结合问题与分析对学生及教师提出具体反馈总结,以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下阶段的学习或是改进教师自身的教学,意见与建议原则上为共性的。

同时鼓励开展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个性化的评价也可以体现在作业或论文点评上。

八、教学效果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课程的教学重点及理解教学难点,掌握相关知识点等,最终能达到课程的三个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态度目标。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友情链接: